寂寞码头

盼望哪天遇见了你, 携手离开寂寞码头 ...

31.3.07

ROOM DRAW 的季节

终于做了决定.
我没有答应夏禾,
因为我的心始终还是在新谣.

答应杨晨了,
当然会尽全力帮助她,
把新谣搞好.
只是,我的成绩怎么办?
我真的有把握应付吗?

最近突然发神经,
FLOAT 一需要帮忙,
就兴奋地放下手中的功课跑过去.
上个礼拜就是这样,
还好最后还是能将 PROJECTS 赶完.
谢天谢地啊!
又 BLOCK COMM SUPPER,
又这个那个的,
下个礼拜又约了 KYAW 他们去
博物馆参观.
四月二十号就是 FINAL EXAM 了!!!
还有二十天就要开始了,
我一点准备都没有,
心里的, " 身理的 " , 又或是时间安排,
都不像是要考试的人.
是放弃了吗?还是太有信心?
我不知道.
多次的经验已经让我有绝望的感觉了,
当然,我还没有放弃...
我还是要努力,
考获我在 NUS 的第一个 A.
这在我朋友眼里看起来一定很好笑.
对他们来说, DEAN'S LIST 才算是目标.
每个人的成绩都是吓死人的,
看起来没读书,整天 DOTA 的,
DEAN'S LIST.
参加十几样 CCA 的,
CAP 5.0 ( 满分 ).
我真的很佩服他们,
竟然有那么好的头脑.
唉... 人生中还是第一次体验到这种挫折,
完全没有奋斗的动力.
" 我的未来不是梦... "
只是海市蜃楼...

我考虑读 DOUBLE MAJOR,
LIFE SCIENCE + CHINESE STUDIES.
这样的话,我就不打算读 LIFE SCIENCE
HONOUR YEAR,
把那一年的时间拿来读 CHINESE,
会不会好一点?
一切只是打算而已.
我不喜欢我的现在的 MAJOR...

现在是 ROOM DRAW 的季节,
每个人在选 ROOM 的同时,
有些人却因为分数不够而烦恼.
当然,他们必须要申请 MASTER'S LIST
才有机会留 HALL.
对于那些明明过 46 分却不能留 HALL 的朋友,
真的替他们觉得可惜.
至于那些明明就不活跃,
却还想着留 HALL 的人,
我有所保留.
我只是觉得有些人在开学的时候,
没有计划好要参加的 CCA.
到了现在,分数不够了,
才为了留 HALL 而参加 FLOAT,
搞到福山要为那么多人跟 JCRC 谈判.
这样对我们这种忙了一年,
辛辛苦苦才能留 HALL 的人公平吗?

邹翔因为错过了申请日期而不能留 HALL.
我真的觉得好可惜.
他是个好人,
而且分数也高,
应该留 HALL 的.
比起其它人,
他更应该留 HALL.
至于错过 DEADLINE 的疏忽,
我也只能说是他的性格问题吧!
像他和乔杰那种不拘小节的人,
忘记这种事情也在情理之中.
每个人的际遇不同,
多少和性格有关.

或许是性格决定结局,
但我还是希望下个 SEM 能看见邹翔... =)

30.3.07

像梦一样...














随着刚才的 PHOTO-TAKING SESSION,
新谣的活动正式结束了.
大家坐在 BAND ROOM 里,
谈了一些心声.

我对新谣的这份情,
真的是说不出来.
如果不是我的成绩一直在干扰着我,
我也好像和今年的队友们再奋斗下去,
把新谣做得更好.

[ 钱琦 ]

谢谢你相信我.
你是我生命中第一个让我自由发挥的人.
虽然你是 HEAD,
可是你尊重我的决定,
让我觉得没有压力.
当我遇到问题的时候,
你对我说再大的问题我的上面还有你,
你会帮我解决.
你替我完成了我的梦想,
从 XQRJ ROAD SHOW 的表演,
到专辑里的 < 遇见你 > ,
每个过程都让我感动...
我对新谣的付出,
很多时候也是因为你...
谢谢你.

[ 彦晶 ]

在做 MARKETING 的时候,
你帮了我很大的忙.
虽然你是 VICE,
却很尊重我的意见,
相信我,鼓励我.
如果没有你在,
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还有,你很可爱咧!
每次和你聊天都很开心. =)

[ 杨晨 ]

从去年我们各自为 GROUP LEADER 时,
对你的完全不认识,
到现在的一起合作,
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很出色的人.
你能团结大家,
你能让大家对新谣有信心,
更重要的是,
你能为新谣无条件的付出.
这点很让我钦佩哦!
看你每次录歌录到三更半夜的,
也恨不得自己也会乐器,
能帮你一把,
哪怕只是买 MC DONALD. =)

明年你就是我们的老板了,
新谣就靠你了哦!
真的好想再和你们几个人合作...

大家都叫你 " 神 ",
但千万要记得,
你没有神的身体.
一直熬夜很难支撑太久的.
要休息... 要休息...

[ 乔杰 ]

进新谣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你.
你给了我很多启发,
你教了我很多人生的道理.
你的开朗,你的和蔼,
都为新谣的每个人树立了好榜样.

在国大,我的朋友不多.
每次面对问题,
不开心的时候,
总是会跑去找你谈.
如果我的 HALL LIFE 没有了你,
该怎么办?

你对音乐的热爱,
对新谣的付出,
绝对胜过任何一个人.

新谣有你,真好... =)

[ YIEN LING ]

我相信你不会看到我写的,
但是很感激你.
我虽然名义上负责 MARKETING,
但许多是都是你帮我分担了.
那晚看着你那么累了
还是熬夜把 ACCOUNT 做好,
心里很不好受.
想帮,又帮不上忙,
好多事情都让你去做,
真的很抱歉.
下次一定要请你吃饭!

本来还以为这个 SEM 你会退出新谣,
你的留下我真的很开心.
FLOAT 的时候一定要回来帮忙哦! =)

[ 孔黎 ]

听到你要离开 HALL 的时候,
还满难过的.
在小组活动遇见你的时候,
就觉得你是第二个乔杰.
谢谢你写了那么多好听的歌,
也谢谢你为我唱 < 遇见你 >.
明年去美国一路顺风哦!

[ VINCENT ]

幸好新谣有你这个 " 老 SENIOR " 在.
"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
果然没错! =)
谢谢你一路上给予我们的分享.

[ 俊哲 ]

阿神你的事迹全世界都知道了,
我就不说明了.
其实新谣有你就是信心的保证.
虽然你有很多东西要忙,
但是还是很谢谢你
在 DESIGN 方面做出的贡献.
今年的 DESIGN 真的很棒. =)

[ 智超 ]

智超,以后一定要跟你学用
PHOTOSHOP.
真的为你的认真,细心折服.
从不会用 PS 到现在的程度,
看得出你真的花了很多心思.

[ 齐超 ]

CONCERT 的 VIDEO 作得很不错哦!
明年你一定有机会上台表演的.
为你的热忱喝彩!



一切都结束了,
像梦一样...

SINGAPORE ZOO TRIP

今天是 LSM1103 : BIODIVERSITY
的最后一次 FIELD TRIP,
我们到 SINGAPORE ZOO 哦!















我们就是这样一直走,一直抄笔记.















这只狐狸真的有狐臭... =.=















它是整个 ZOO 里唯一一只有 AIR-CON 吹的动物,
好爽... 好爽...















犀牛虽然笨重,却很慈祥.















这是 LEOPARD, 不是 JAGUAR 哦!
因为它的斑圈里没有小黑点.















斑马的尾巴很好用,拿来扇风.















这只小鹿比 DOTA 里面那只可爱多了.
" AH ! GREAT OUTDOOR ! " =.=















这只环尾狐好可爱,大家一直替它照相.















这只 FRUIT BAT 好悠闲,倒挂着睡觉.















石头?非也.龟龟之友也.















大象们忙着表演,打工赚钱不容易哦!















注意看,这些猴子的屁股有一团像肿瘤的东西,
很恶心!!! TUTOR 说它们用来作坐垫. =.="















替同伴抓痒,相亲相爱.















袋鼠的小孩只有 2-3 CM 大而已哦!















" CURRY 山猪肉 " 真好吃.















这可不是鱼哦!它是属于 MAMMAL,
因为他的鳞片没有重叠.















森林里是不会有白老虎的踪迹的,它们好美.















走完了,和我们的日本 TUTOR 合照.
随着这张合照,我们的旅途也告一段落.
下个星期二又有 CA 了. 啊!!!!!

一定要三思
















昨晚开开心心地玩 FIFA 的时候,
" 遇见你 " 的铃声响起...

朋友找我帮忙,
关于中文戏剧组 07/08 的职位分配.
这回又要陷入挣扎了...
我喜欢中文戏剧,
不然就不会那么想加入这个大家庭了.
只是,这样压力就更大了.

拒绝不过福山,
出乎意料地加入 FLOAT TEAM.
后来,又莫名其妙地当上了 ARTIST VICE HEAD.
现在,如果再不好好考虑,
我就真的 " 有麻烦了耶 " !

我想学口琴,
我的心依然在新谣,
我很想很想学演戏以及和
PRODUCTION 相关的东西.
我想学打 SQUASH,
但又不得不继续参加 BADMINTON.
成绩已经不好了,
再这样下去,
可能两头都不到岸.

我一定要三思... =(

29.3.07

笨就笨

每次一谈到成绩我就难过.
还记得新年期间我们有一个星期的假期.
我为了准备之后的 BIODIVERSITY CA,
放弃了留在 JB 和朋友们团聚的时间,
提早了五天回到 NUS.
一方面为了做 SS ASSIGNMENT,
一方面为了准备这个考试.
我每晚都读到很迟,
因为我相信努力之后的果实一定很甜.

我的朋友们,各各都因为课外活动,
或是为了庆祝新年,
拖到最后一天才读.
结果,成绩出来,
大家至少都有 B+,
不然就是 A-,A.
而我呢?拿到了一个安慰奖 - B ...

每次大家谈起,
都认为自己考不好.
但是到最后,
才发现他们都考得比我好,
而我所付出的,
偏偏就不比任何人少.
搞到自己那么累,
拿到这种成绩,
怎叫人不心痛?

算了,笨就笨,
既然命运要这样对我我再大声也是徒然.
话说回来,
要是没有我这样的人拉低 BELT CURVE,
别人又怎么能拿 A?
我该释怀的,
不要太介意...

我想要有朋友,
一个能让我在伤心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人,
一个能让我说出心底话的人...
我不希望每次吃饭都硬硬挤到别人的集体里去,
听一些我听不懂的话题...

论文?研究?走火入魔?

写论文,做研究,
应该是每个学者的必经之路吧?
无论是 SCIENCE,
还是 ARTS,
无穷无尽的 RESEARCH PAPER,
让我对这些学者们钦佩不已.

可是,接触得多了,
反而觉得很可怕.
可怕?对,是一种说不出的可怕.
SCIENCE 的 RESEARCH 我基本上还是认同的,
不是因为我是 SCIENCE STUDENT
( 我从来就没把自己当成 SCI. STUDENT ),
而是它是合理的,反复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

ARTS 呢?
就拿历史来说吧!
我的几个 TUTOR,
现在都是博士班的.
他们每天躲在图书馆里,
翻古书,摘录要点,
只为了写论文.
有时候,学者们为了写出好的论文,
就必须要大胆,有创意.
因此,有些学者就从古书里断章取义,
然后将几个断章取义的文字接起来,
就说其实大家都弄错了,
几百年前某某人,
其实是因为这样而那样的.
董仲舒的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是史学上公认的.
现在,有些学着就提出看法,
认为董仲舒没说过这句话.
郑和下西洋曾到过非洲,
许多学者就说其实他才是第一个环游世界的人.
西方学者研究中国,
又总爱把那套资本主义思想套在中国,
又说什么 " 儒家宪法 " , " 家产官僚制 ",
听起来根本是不伦不类,
很恶心...

古文资料不齐,
学者就把零碎的资料集合起来,
哪怕只有十几个人的资料,
也要硬生生拿来做比较,
还算巴仙率,
以证明他们的数据.

读诗歌也是一样.
诗人写诗的时候,
可能并没有想到那么远.
现在的学者做研究,
却一直要说诗人将某句放在某句之前,
是为了要怎样怎样.
明明只是一首简单的,
很美的情歌,
却硬硬要说那首诗有淫荡的味道,
诗中的女子怎样怎样.

有必要吗?
中学历史第一堂课,
老师对我说,
历史叫作 " HISTORY " ,
意即 : " HIS STORY ".
所以,我们要从古人的错误中学习,
以避免重蹈覆辙.
小学老师也说过,
学诗歌是种娱乐,
我们能从中感受到诗歌的美.

那这些学者做的事情,
是不是背离了他们启蒙老师的一番好意?

他们可能已经走火入魔了...
为什么我的 LECTURER 和 TUTOR 也认同他们,
和他们一起疯?

" 这世界 很复杂
混淆我想说的话
我不懂 太复杂的玩法... "

麻坡的华语

这是我们马来西亚的华语,
" 席北够力 " ! 哈哈 !

AB BLOCK COMM 的回忆















中秋节,我们为所有 AB BLOCK 的朋友制作冰皮月饼.
很好吃,但你必须确保身体里有足够的 INSULIN 才行.















情人节,大家把 VINCENT 打扮成小丑,
到每个人房里去派礼物. HEHE...















农历新年到了!大家绞尽脑汁写吉祥语,
以装饰整个 AB BLOCK.




















AB BLOCK COMM OUTING,
我们从 KE 走到 WEST COAST PARK
去吃 McDONALD... =.="















她是 TRIXIE.一个很可爱的姐姐. =)















SU LYN 和 CHZEE HAU 玩 " 转圆圈 " 玩到疯了...















大家围在一起,想玩 " 跳圆圈 " ...















" 放我出去 ! 我要吃 McDONALD ! "




















这些设施只让我回想起 NS 时代...















大家一直要飞到彼岸去,
但必需要其它人的帮助才能达成...

划下句点

INTER HALL GAMES谢幕了,
AMPLITUDE 结束了,
新谣也接近尾声了.
而 AB BLOCK SUPPER,
刚才也完美的划下句点.

这个学期的活动,
终于要完结了.
我好疲倦,好疲倦...
当然,满足感还是胜过一切的. =)

刚才 JACKY 说我看起来要死了,
我是真的很累...
为什么我的身体就这么不好,
无法像其它人一样活跃?

成绩让我好难过...
我再怎么努力,
也只能拿到 B.
A 在几时开始离我而去了?
我知道我不该执着于这些.
但是,内心深处,
还是有着许多遗憾.

明年,我要参加 CHINESE DRAMA,
学演戏,学 PRODUCTION.
我要继续参加新谣,
为自己的创作找到定位,突破.
明年我的梦想和课外活动中心,
就是 NUS HARMONICA ORCHESTRA.
我已经立下了目标,
大学第二年,
我一定要把口琴学好,
尽全力地付出,
就像今年对新谣的热忱一样.

大一好快就要结束了,
能带给我激情的,
好像只有那么一点点.
至少好过什么都没有,
不是吗? =)

28.3.07

学习的路上加油

之前的三个 POST 就是我这学期的作业.
说真的,做这些作业的时候是很痛苦的.
但是,做完之后,真的好有成就感哦!
放在 BLOG 里,并不是想炫耀或是什么,
毕竟我写的这些文章都不是很出色.
发表在这里,就当作是我这学期的纪念吧!
毕竟,这三篇文章也是付出许多汗水换来的...

对于花心思阅读这些文章的朋友们,
先对你们说声 " 谢谢 ".
如果你们有什么意见的话,
可以直接告诉我,
那我以后就可以写得好一些了.
大家都在学习的路上加油吧!
谢谢! =)

SSA1201 : SINGAPORE SOCIETY

This is my SSA 1201 : Singapore Society research paper.
This is not a good research,
i spent only 2 days doing it.
However, perhaps u can find some interesting things
about Singaporean here. Hehe... =)

“ Do people who have Singapore citizenship ( ‘ Singaporean ’ ) feel a strong or weak sense of belonging to the nation? ” This seems to be an interesting question, especially to a foreign student like me. In this essay, I will carry out a series of data collection in response to the question and analyse Singaporean’s view towards their nation.

I choose to construct my data collection using qualitative interview. Because of the limited informants, I do not choose to observe a clear trend by setting out two groups to compare because my sample size is too small. Thus, I choose to interview people from the same age range and same academic background. After that, I try to observe the trend and analyze it from the results collected. The interview consisted of questions pertaining to historical knowledge, multiracialism view, deifinition of nation, view of foreign talent, and some hypothetical questions. The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in English and the informants were allowed to speak as long as they like.

A total of eight informants were interviewed; 5 were male and 3 were female. The informants are from the age range of 20-29. Besides, all of them have similar academic background, six of them are currentl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 NUS )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 other two are diploma holders. Besides, they are all Chinese and have not been overseas for more than one months in one time. This is to ensure that they all grow up here and have less influence by overseas living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Harvard Professor Rupert Emerson, nation can be defined as “ A single people, traditionally fixed on a well-defined territory, speaking the same language and preferably a language all its own, possessing a distinctive cultured, and shaped to a common mould by many generations of shared historical experience. ” ( The Straits Time, 6 May 1999 ) However, it is impossible for us to conclude this essay according to this definition because the informants would not have this concept in their minds. In this research, I asked them to define the term “ nation ” as my first question so that I can understand better “ where ” or “ what ” their sense of belonging is to, if they have any. I received a variety of answers such as “ people united as one, comprises of multiracialism and multiculturism ” , “ Don’t have inequality, everyone is the same ” , “ People stand together, have one goal ” and “ Group of people having sense of belongings to their places, willing to stay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places, one country, one government ” . From the results, we can see that most of the informants do not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rm “ nation ” . However, almost all their definitions are related to “ people ” . They believe that peopl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a nation.

Since “ people ” are the important elements in their minds, how are people related to the nation? I believe racial relationship is one of the major concern in this case since Singapore is a multi-racial society. From the article “ Managing National Development ” , we can see that racial relationship in Singapore is dynamic. Relationship among races will always change in response to government policy. When one race’s interests conflict with others, they will become sensitive and try to made demands on behalf of their respective communities. ( Vasil, R.K 2000 : 103 ) In this research, I will try to analyze racial relationship through several questions.First, I asked them which racial group are their close friends mainly constitute of. All of them answered “ Chinese ” and only two of them have other answers “ three Malay friends ” and “ Indians also, but not that close ” . According to them, cultural background is the main reason behind this. One of them said that he will only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from other races during work or studies. However, seven of them claimed that it is possible to mix well with friends form other racial group, only one informant thought that it is impossible. Besides, four of them claimed that they don’t have preference in choosing friends. It is clear that people in Singapore still prefer to communicate with their own respective racial group because of cultural and language similarities. Although half of them claimed that they don’t have preference in choosing friends, but their close friends are still mainly Chinese. I believe policies enforced by British colonial have great impact on the multiracial society nowadays. During the British colonial period, different races groups wer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areas and have different jobs too. Generally, Malay worked as farmer, Chinese worked as businessman and Indian worked as rubber tapper. After independence for forty years,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policy still exist. Perhaps influenced by previous generation, people nowadays still prefer to stick to their own racial groups. However, the situation has become better, they can now work and study with each other together although the mixing of culture is not that obvious.

In this research, I try to examine their sense of belongings toward Singapore by asking them three very basic history question about Singapore. First, I asked them about the main contributor in 19th century that establish a trading post in this island. Eight of them gave me the answer “ Stanford Raffles ” . Besides, seven of them managed to elaborate on how British came and what had happene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trading post. For second question, I asked them about the time Japan conquer Singapore, only four informants answered me the actual year of the event “ 1942 ” . For the third question, I asked them about the date Singapore became independent. Only four of them gave me the actual date of the event “ 1965 ” . After I finished asking these three questions, three of the informants gave me feedback that they felt so stressed answering historical questions. The result is out of my expectation as I believe that all of them can answer these three questions easily.

What about Singaporean’s view towards the future of Singapore? My next question was “ If chance ever emerge, do u hope that Singapore rejoin Malaysia ? ” All of them gave me negative answer. Four informants answered so because they didn’t like the pro-Malay policy of Malaysia. Three answered so because they thought that Singapore is stronger than Malaysia, especially in economy. One answered so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After that, I asked “ If there was a war and Singapore was involved in it, will you stay here to fight or just leave this island? Why? ” . Five of them answered they will stay and fight for Singapore whereas three of them answered they will run away. Those who claimed to run away answered that “ No point waiting for Singapore, or we should wait for United States’s help. Singapore military system is in chaos, I detest SAF bureaucracy ” , “ People are selfish, I will run for sure if I can ” and “ Singapore is too small, we cannot defend. We are doomed even if enemy drop bomb on this island ” . Besides, although one of the informants claimed that he will stay and fight, but he has no confidence at all. He said “ Singapore has very untested army, hard to have faith in it ” . From the result, we can see that although Singaporean do not want their nation to rejoin Malaysia and most of them will choose to stay and fight for Singapore, however, they do not have faith in it, especially the military system of the government. They do not want Singapore to rejoin Malaysia just because Malaysia is relatively weak in economical aspects and has very different political view compared to Singapore. However, when crisis happen, they tend to lose confidence to their nation. In my opinion, the political condition in Singapore is the main cause for this phenomenon. People’s Action Party ( PAP ) is the main political party in Singapore and it has the strongest political power. Thus, PAP has the power to determine the future of this nation. People have to follow whatever policy enforced by PAP. As time passed, Singaporean had become “ pampered ” by their government. If the government perform well, they feel comfortable. However, if it doesn’t perform well, they cannot do much. Thus, they will lose confidence to their government during the outbreak of a crisis.

In my other question, I asked them views of foreign talent. It is a well-known fact that Singapore government took a lot of effort to import foreign talents. About 30,000 foreigners became permanent residents in 1996. Then, in 1998, 50,000 foreign professor and skilled workers out of a total of 560,000 foreign workers or 15 percent of the people in Singapore had been brought in. ( www.singapore-window.org/80301for.htm ) Some Singaporean believe that the import of foreign talent have brought a large impact on Singapore society. For example, many local students cannot get into local University and were forced to further their studies overseas. In the interview, all the informants accept the importance of foreign talent, and agree on the policy of importing foreign talent, especially in the economy field. They believe that foreign talent can help develop Singapore and keeping the economy alive. Some even thought that “ without them, Singapore will not develop ” . However, seven of them worried that foreign talent will compete with local people for job. This is a dilemma situation where on one hand, Singaporean worry about the competition by foreign talent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think that foreign talent are very important in developing this nation. One of them said that “ This is mutualism relationship. We need them to develop this nation while they need oppurtunity and high pay. ” I believe their answers are related to their background. Six of the informants are currently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NUS. NUS enroll many foreign students and most of them are from China. All the China students have gone through a series of trainings before they enroll into NUS. Besides, they are also top students from their country. Thus, many foreign students especially China students obtain very good results in NUS. Most of the informants, having witnessed this phenomenon, judge foreign talent according to their coursemate’s performance and believe that foreign talent will help much in developing this nation.

It is not easy to conclude the essay with a definite answer. However, some clues can be found from the responses of the informants. It is clear that in their mindset, nation is a place where people have strong bonding with each other and believe in the future of the place. However, the people they refer to are mainly their own racial group. Besides, in this research, almost all the informants mixed up government with nation. Basically, they believe in the future of the nation but the believe is not that strong. They believe the government can carry out policies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society and provide them comfortable life. However, in order to develop well, this nation need other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foreign talent. In other aspect, I do not see clear trend of their believes in the future of this nation. Some of them believe in it and some of them do not. As a conclusion, I think that Singaporean do have sense of belonging to their nation. However, this is not a strong sense, but just because they have getting used to this place and they believe this is the place they can live comfortably. Besides, their sense of belongings are based on realism, that is they will have sense of belongings to this nation only if they get benefit from it.

Reference :

1. Dow Jones & Reuters ‘ Will a Singapore tribe emerge ’ ( The Straits Times, 6 May 1999 )

2. Vasil, R.K ( 2000 ) ‘ Managing national development ’ in Governing Singapore : Democracy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Singapore : Allen & Unwin, p. 84-118

3. www.singapore-window.org/80301for.htm

CH 2141 : 中国通史

这是我 CH 2141 : 中国通史的作业,
写得我好辛苦啊!
历史是我的最爱,
所以更要和大家分享. =)

中国史上第一个完成统一的秦王朝在短短十五年灭亡后,刘邦所建立的汉王朝也随之崛起。秦所创造的统一局面,所建立的许多制度,不可能完全被置之不理。既然说 “ 汉承秦制” ,汉继承了什么? 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秦的灭亡,而汉却屹立不倒长达四百年之久? 笔者将在本文中,尝试以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法律五个部分,来探讨何谓 “ 汉承秦制”,以及汉朝的国祚比秦长久的原因。

首先,笔者将从政治方面来探讨 “ 汉承秦制” ,却出现秦亡而汉兴的现象。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可以统治到社会基层的政治体制。它严格地约束到了每一个家庭和家庭中的每一个人,这就是后人经常说的秦制。而汉朝,基本沿袭了这一整套制度。所谓 “ 汉承秦制 ” ,主要就是指这种政治上的继承。

秦之制度世人一般有两种观点: 一,三公九卿制 ( 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下设九卿,此为主流观点 ) 1 。二,丞相制 ( 由李玉福先生首次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提出,受主要研究秦史的山东大学诸教授认同 ) 2 。虽然大多数人都愿意将秦归类为三公九卿制,笔者却认为将秦朝归类于丞相制更为合理。首先,秦朝的丞相凌驾于太尉与御史大夫之上,后两者虽然位于九卿之上,但是无法对丞相起到牵制的作用,实属于丞相的下属官员。其次,看遍秦之历史,也无人任太尉一职,所以估计是一个空职,并无所谓的三公。再者,秦时也并无法定的九卿。在丞相之下达到二千石的官员数目不止九人,所以其 “ 九” 实指 “ 多” 。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秦朝归类于丞相制。

秦朝完成统一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和加强,丞相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丞相要对一切国家大事负责,到了 “ 无所不统”的地步,可以 “ 上承天子, 下令百官” 。这也是笔者认为秦使用丞相制的主要原因。 秦国的丞相,虽然权力也很大,但是地位并不稳固。一旦失去了君主的信任,权势再大,也可以被罢免,甚至被置于死地。如张仪、李斯、吕不韦等,虽然也都显赫一时,但是也都没有老于相位,先后被罢免或杀戮。3

在秦朝的丞相之下,是太尉与御史大夫。太尉统管全国军事 ( 丞相亦可 ) ,御史大夫则相当于皇上的秘书长或副丞相。秦虽设有太尉一职,却无史料显示有人担当此职,故推断军队多由秦始皇亲领或丞相领。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如掌管刑狱、司法的廷尉、掌管钱谷的治粟内史等。

汉朝的中枢政治系统,笔者认为,只有西汉前期是继承了秦朝的丞相制,也就是那种 “ 无所不统” 的特点。但是西汉前期也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继承,而是在秦的基础上对丞相制进行了发展和优化。汉惠帝后开始设立了左右丞相,但又在文帝之后回复到了单一丞相的制度。从这里,可以看出汉也是在试图寻找一个更有效的机制。西汉前期对丞相制的发展不单单体现在其数量的变化,权力的高度集中更是一个重点。这使到从中国到四夷、从百姓到公卿百官,都要受丞相管理的地步。但是,这一切却从西汉中后期 ( 汉武帝时代 ) 开始发生了重大转折。丞相的权力过大导致皇室的权力受到牵制,于是当皇室与丞相的观点不同的时候,矛盾就会愈加明显。汉武帝在任时丞相地位大减,随着太尉以及御史大夫的崛起,丞相再也不会像西汉时一样严重威胁到皇权。西汉末年成哀年间,法制上正式成立了三公九卿制,规定了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三公共同执丞相位,也明确表明了法定的九卿为哪些官员,标志着秦朝以来的丞相制彻底覆灭。到了东汉时候,内外朝并存,司马 ( 太尉 ) 、司空 ( 御史大夫 ) 、司徒 ( 丞相 ) 共掌三公时,反而数司徒 ( 丞相 ) 的权力最小。东汉光武帝时,又设立了尚书台,进一步剥夺了三公的权力。

从地方制度上来看,战国时代的三晋首先提出了以郡统治县的思想方针,从政治中心的腹地到边疆地带,全部都设立了郡县。秦灭六国统一之后,秦始皇鉴于郡县制的高效率管理,以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秦在全国先设36郡,后改为42郡,郡下设县。从此,地方的政治就完全的掌握在中央政府的手中。郡级行政机关,作为秦朝中央政府下辖的最高行政单位,由 “ 郡守” 全面主持政务。一方面承受中央的命令,另一方面督促所属各县的工作。此外,秦朝也另设 “ 郡监” ,也就是监御史,监察郡之行政,并且可以牵制郡守。在郡以下的县级行政机构种, “ 县令” 主持政务, “ 县尉” 领军事和治安, “ 县丞” 则掌司法。再下还有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以保存和管理户籍、征调赋税徭役等等。4

汉朝的初期,部分承用了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对于县级以下的行政机构,如乡、里等,汉朝与秦朝的划分完全一致。但是,汉朝并没有使用秦朝的郡作为最高的行政单位,而是开发了自己的系统。从一开始的郡国与郡县并立制,到后来的三级制度,汉朝更进一步的巩固了中央的集权。“州”作为汉朝最高的行政机构,萌芽于西汉,完善于东汉。汉之“州”初设刺史,后改为州牧主持,“郡”则以太守主持政务,汉武帝时已经在全国设立13州,但是到了东汉时后才完全的套用州、郡、县的三级制度。

除此之外,在社会、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秦汉也有很多相同之处。社会方面,秦由商鞅变法而开始实行的 “ 什伍连坐制” 规定了父子兄弟不可以同室而居。凡是成年男子必须要分居,独立编户。然后,全国性的规定五家成伍,十家成什,完全仿照军事的组织,从而让十家互相监督,不许随便搬迁,否则十家都要坐牢。这种严厉的法令强行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在保证秦朝军事征兵来源的同时,也保证了税收的上缴,一举多得。相对而言,汉朝虽然没有使用严酷的法令去强制规定人民不可以迁徙,但是和平的环境以及从秦朝继承而来的完整户籍资料使得人们在迁徙之后依然是可寻可查的。在秦汉户籍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保甲制度跟户口制度被后来的各个王朝套用,其户籍制度直到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仍然在延用。5

在经济方面,秦朝的第一次主要转变也来源于商鞅变法,商鞅提出的 “ 耕战” 策略重视农业和军事。它提倡依照军功授予土地,然后全国统一指导农民进行耕作,从而提高农业的产量。然而,这一制度并没有在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另外一个秦在经济方面的独到之处相信更广为人知,那就是秦始皇统一全国货币。以秦的“ 半两” 钱作为流通货币,这一改变更加有利于全国各地的商品交换。其他秦的举措例如土地私有制及强行迁徙12万富户于咸阳,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秦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于秦王朝的短暂性,后来的种种举措都没来得及在秦朝发挥其应发挥的作用。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在汉朝看到很多秦朝政策的影子。汉朝的土地承用了秦朝的私有制,即人们可以自由买卖土地,但是需要向政府递交耕地税。于是,后期造成了大量的土地集中,无数农民沦为佃农,不再拥有自己的土地。汉朝所用的货币为 “ 五株钱” ,受益于已经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在文景二帝的 “ 无为之治” 下,以最短的时间恢复了民间的财力,并为汉武帝时候的辉煌打好了根基。后来,开通的丝绸之路更是加强了民间商业的流通。6

文化方面,秦朝明显属于大功大过型的朝代。《 史记 .礼书 》指出 :“ 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 。7 这是说,秦之所以可以统一六国,是因为它可以采纳其他六国中文化的精华,以为己用。在其统一了全国后,又统一了文字,使文化的传播更为容易。但在另一方面,秦朝为了巩固其以法为治、以吏为师的原则,实行了“ 焚书坑儒” 这一倍受世人唾骂的野蛮举措,严重摧毁了先秦的文化和学术。之后,在短暂的秦王朝倒下后,本应灰飞烟灭的秦文化却在其继承者汉王朝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子。自汉开始, 汉武帝所实施的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也是以统一思想文化为出发点。此外,大一统的观念在人民心中也已根深蒂固。 “合久必分,分就必合” 之说,成了趋势,也成了定律。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三国时代,各门阀之间多次冲突, “ 光复汉室 ” 的口号此起彼伏,社会的纷纷扰扰,只为了追求统一的目标。

西汉初年文化上的特色,很大成分上可以认为时楚文化基本特点的表现。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是黄老之术, 其中的“ 老” 即是老子。老子本是楚人,但这并不是说汉文化就是楚文化。相反的,汉之文化其实是继承了楚、秦其特点后所融合出来的新文化。8 这里笔者借用袁仲一先生的观点 :“ 兼并山东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后,秦文化传布到全国,成为后来辉煌的汉文化的基础。” 9 相对于秦朝文化的刻板,汉文化无疑更加善于兼并收蓄,这样采更加有利于创新和发展。另外,汉代的政治社会生活也远比秦代开放、活跃。汉代政权打通了社会上下层的联系,使得最高统治者可以与社会最低层的人对话,从中了解社会的底层生活,并将其吸收到上层社会中来。这样以来, 汉代的风貌相对于秦代也就更显豪迈。10

秦汉法律是中国古代较为完整的法律,也是之后各朝在制定法律时主要的参考资料。所谓 “ 汉承秦制 ” ,汉代在法律上继承了不少秦代的基本概念,加以修改,再加上不同历史背景的复杂性,终于在相同的法律基础上,创造了不同的历史进程。黄仁宇先生在他的著作《 新时代的历史观 》中就说到: “ 汉之九章法,经李唐王朝袭用则为唐律,经过朱明王朝仿效则成明律,再赋以极少量的改革则成清律 ” 。11 由此可见,相互传承和仿效,在中国古代各朝的发展中,是必然的。所以,我们也更有理由相信 “ 汉承秦制 ” 的合理性。汉承秦之法制,和汉朝第一任丞相萧何有着密切关系。当刘邦率领大军进入咸阳时,“ 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 ,12 只有萧何深谋远虑,把秦朝的法律资料保存起来,作为日后制定汉律的参考。根据《 汉书 . 高帝纪 》记载,汉朝建立之后,萧何以秦律为基础,制定了 “ 汉律九章” 。在制定九章律的同时,萧何做了一些改变, “ 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 13 ,使之较秦律宽简,法律概念都还是继承秦律,但在刑罚上做了较大的改变,以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汉代法律虽然在武帝时期经历了大改革,之后的宣帝和成帝也进行了一些增删,但还是继承了秦律的基本概念。

要确定汉律是否承于秦律,必须先从制定汉朝法律的第一人 - 萧何谈起。根据《 史记 》记载, “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 当时被令制定法律的萧何,在秦代曾位是沛县的一个官吏。秦代主张以吏为师,而当时的萧何也很精通法律。经历过官吏时期的磨练及秦律的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萧何对于秦律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实践能力。所以,制定法律的同时,以他最熟悉的秦律来作参考,是合理的。此外,根据根据根据曹旅宁先生的《 秦律新探 》所述,秦汉在 < 盗律 > 、< 贼律 >、< 具律 > 、< 捕律 > 、< 亡律 > 、< 史律 > 或是后子身份的继承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以 < 盗律 > 为例,秦简中提及群盗的罪行轻重及处置方法;汉简的 < 盗律 > 则提供了群盗犯罪的具体行为,如:蓄意伤害,冒充官吏抢劫及抢夺买卖人口等。此外,秦汉的盗律都是以盗匪所盗的财物价值为量刑标准。在< 贼律 >方面,秦简的 < 法律答问 > 只说明了以针,锥等武器伤人,会被处以 “ 城旦” 刑罚。但是,在汉简律令,除了以上所述外,还增加了一些条文,像: “下爵殴上爵,罚金四两.殴同死 ( 列 ) 以下,罚金二两 ...” 。14 < 捕律 > 中也有着同样的例子,汉律以爵位为奖赏捕获罪人的方式,同样也是承自秦律。在 < 亡律 > 的讨论中,曹先生也说到 “ ... 汉律不仅有同秦律精神一致之处,而且有的连刑名和小吏名称等也相同,这些相同的地方充分表明汉初的法律,确系秦律的直接延续... ” 。15 由此可见,秦律和汉律在内容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时而仿效,时而增减,基本上的概念还是相同的。

当然,汉律在继承秦律的同时,也做了一些更改。这些改动是重要的,它避免了历史的重演,也开创了历史新格局,使汉朝的国势得以长久,不至走上亡秦之路。其中,秦律与汉律最强烈的对比就是秦律的酷和汉律的宽。秦律中处处都可以见到酷刑苛法的影子,这和商鞅的许多主张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秦孝公三年起,商鞅开始实行一系列变法。其中,在法律方面,他强调 “ 轻刑重罚”,认为“ 故行刑重其轻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于其乱也。故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 16 在商鞅眼里,只要对于轻微的错误施以重罚,人们就会因为惧怕刑罚而不敢犯法。既然人们连微小的罪行都不敢犯,重大的罪行则无从产生。秦律里有着很多严密的法律和残酷的刑罚,使人民 “ 勿以小恶而为之” 。例:马匹没及时卸车,管理的官员要受罚。仓库里有老鼠洞,主管受罚。母牛不生小牛,官员也受罚。属下官员犯错,主管也要受罚。此外,根据记载,在秦代, “ 诽谤者族” , “ 有敢偶语者,弃市” 。17 从这些规定看来,每个人民随时都有成为罪犯的可能。这样一来,全国不就成了犯罪天堂了吗?这也说明了当时秦始皇修阿房宫时七十余万刑徒的来源。看来,秦末陈胜吴广等人的起义也不是没理由的了。此外,贾谊在总结秦亡的历史经验时说到,秦朝 “ 繁刑严诛,吏治深刻,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时,史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血...” 。18 法律过于繁琐残酷,官吏的失职,很容易激起民间的矛盾,导致了秦末一发不可收拾的混乱局面。

汉律吸取了亡秦的经验,在刑罚方面,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态度,也比秦律宽简得多。进入咸阳之时,高祖就和人民约法三章,即 “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19 之后萧何在制定汉律时,也 “ 除参夷,连坐之罪” 。20 族刑和连坐是秦代的刑法,但萧何在制定汉律的时候,已将之淘汰。之后的文帝,下令除去残忍的肉刑;景帝也实行了改革及赦免一些死罪。除此之外,汉初实施许多减刑的措施,无疑为刚建立的汉王朝立下了稳固的基础。虽然实际的情况和汉代皇帝们所实行的政策不完全一致,至少从政策上,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出秦汉两代在对待人民态度上的不同。《 三国演义 》里,就有一段关于法律的故事。当时刘备刚占据西川,军师诸葛亮拟治国条例,制定严厉法律。法正认为诸葛亮应 “ 宽刑省法,以慰民望”.诸葛亮却认为秦始皇为人暴虐,实行的法律太残酷,所以汉高祖以宽容的法律缓和形势。西川之主刘璋为人软弱,使得当地 “ 德政不举,威刑不肃”,所以应 “ 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 。21 秦汉两朝所面对的情况也是异曲同工。战国时代,秦国以严法富国强兵,横扫六合。统一之后,民心厌战,盼望安定,但秦依旧实行峻法,终致灭亡。在秦朝峻法的摧残下,人民已是苦不堪言。汉高祖的约法三章,确实缓和了当时人民的痛苦。之后几代皇帝所实施的法律政策,也为汉朝四百年的基业,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与仅仅十五年的秦王朝,形成强烈的对比。

此外,汉律和秦律另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汉律中加入了儒家的元素。秦朝是法律至上的一个朝代,凡事都 “ 事决于法” ,使得官员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欠缺了伸缩性。汉朝吸取了酷法亡秦的经验,在建国初期,就致力于法律的完善化,企图制定更合时宜的法律。陆贾、贾谊等人先后上书,为汉律儒家化取得了开端。陆贾主张君王应具备仁义,而非如秦朝般,一味地以刑罚来治国。贾谊同样批评秦朝的苛法,主张礼法结合,建立等级制度。此外,他也肯定 “ 德主形辅” 的重要性,认为 “ 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亲和” 22 。董仲舒确立三纲五常的法律原则,亦是法律儒家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由于汉武帝对儒家的重视,阅读儒家经典变成人们进入官场的唯一法门。大量的儒家学者成为司法官员,为日后的法律儒家化打下了基础。之后,两汉的儒家学者开始在审理案件时引用儒家经典,这就是所谓的 “ 引经决狱” 。因为这样,汉朝的法律起了重大的变化。儒家主张 “ 恶恶止其身” ,这和秦律的 “ 连坐” 原则不同。因此,秦朝时,一人犯罪,许多无辜的人都会遭到牵连。汉朝法律,由于加入了儒家的元素,使得许多犯人不再牵连无辜。这样的改进,是极为可取的。此外,儒家学者也主张仁政,反对实行严峻的法律。董仲舒的《 春秋决狱 》里就有一个案件,对于违抗君命的大夫, 董仲舒主张轻刑处罚, “ 虽废君命,徒之可也” 。23 在改造汉律的过程中,汉朝的儒家学者又创造了 “ 引经注律” ,即运用儒家的教义来注释汉律。“ 酷法亡秦” 是个重要的历史教训,汉律的儒家化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自夏商周三代开始,社会就有了不同程度的等级分别。所以,儒家强调的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原则,又或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很明显地更适合这样的社会。比起 “ 刑无等级” 的秦律,儒家化后的汉律,在维系汉朝基业上,肯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以上五个不同领域的讨论,可以看出汉在许多方面都继承了秦的制度。但是,汉也做了不少的改变,以迎合当时的国情。汉承秦制,但汉朝的国祚比秦长久得多。无可否认,汉的确从秦所创造的制度中获益匪浅。笔者认为,在经济、社会以及文化方面,秦的制度还是可取的。在社会方面,汉朝套用了秦朝的系统来计算和记录户籍,使税收更加便易。在经济方面,由于秦时的货币统一,汉朝的经济发展得很快,国力也迅速增长,在武帝初期,甚至到了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24 的地步。文化上, “ 统一” 也因为秦朝而变成一种必然了。虽然“ 焚书坑儒” 严重摧毁了先秦的文化和学术,不可否认,那也是不得已的办法。当时秦朝刚统一不久,各国残留下来的文化对国家政策的实行造成了许多的不便。因此,这项措施还是在确保国家的安定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汉的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之举基本上还是继承了秦为了统一的目的,只是以比较宽和的形式实行,所以没有引起太大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经济、社会和文化,都不是导致秦朝迅速瓦解的原因。

汉承秦制,但汉朝的国祚比秦长久的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在中枢制度方面,秦的丞相制造成丞相一人权重,但又无法左右皇权,以至始皇暴虐专政,为所欲为。到了始皇三十五年的时候,已经到了 “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25 的地步。汉朝的不同,就在于武帝时期渐渐形成的内外朝之分。丞相虽然因此而权利大减,但也因为这样一来,内外朝互相牵制,以至皇帝在做决定的时候,必须经过许多的步骤,不至像秦朝那样,由始皇一人决定一切。第二,秦朝以前的周朝八百年都以分封制为主的,百姓眼中都已经认同这种制度。秦作为一个“ 化外之邦” , 虽然统一了中国,但是在初期却要面对各个国家中亡国之人的报复,加上秦朝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完全有悖于周天子分封天下的气度,立新改革在老百姓眼中也就成了地道的离经叛道。在不被世人理解的时候实行任何法令都会产生多余的摩擦,更何况秦所依赖的是以法治国? 当国家与人民产生矛盾的时候, 秦没有去缓解矛盾, 而是依靠法令来强制执行中央的意愿,进而使得这种本来很小的摩擦得以升级。在经历过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的缓冲期后,人们开始能接受这样的制度。汉朝又在郡县制上做了改变,集分封制和汉朝又在郡县制为一体,一方面能体现中央集权,一方面也能安抚功臣的心,一举多得。第三,秦朝只将人民当作驱使的工具,各种制度并没有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到最后酿成了秦末民不聊生、次序混乱的局面。孟子曾说过 “ 民贵君轻” ,只有拥有民心的君主,才能拥有天下。秦朝的许多制度,如 “ 耕战” 、“ 奖励军功” 等,都是为富国强兵而作。在这样的制度下,人民都变成了战争的工具。只要能杀敌立功,就有升爵的机会。反之,如果临阵脱逃,全家都有连坐的危险。这样的制度,在开始实行的阶段或许能奏效。但是,长期下来,只会对厌战的老百姓造成负担。试问人民还会对这样的政府充满期待吗? 汉朝在这方面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做法。“ 文景之治” 向来是太平盛世的典范,文、景二帝之爱惜人民,也是世所称誉的。从汉初 “ 与民休息”、“ 轻徭薄赋” 等政策,就可以看出秦和汉对待人民的不同了。此外,文帝曾于在位期间除去田租,更在之后的十一年内向民间征收一粒谷梁。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民生活是多么地安乐。第四,秦朝的法律过于苛刻。这点笔者已在文中法律部分细加叙述,在此就不再说明。总之,法律的苛刻不是不可,只是要合时宜。此外,秦朝的法律确实过于繁琐、残忍,众叛亲离,也在情理之中。

秦所创造的许多制度,为之后汉朝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基础。我们需要正视这些由秦朝发起的改革,因为它确有可取之处。虽然秦朝最终没有尝到成功的果实,却开导了封建中央集权王朝的历史先河。汉承秦制,吸收了制度上的优点,除去了不合时宜的地方。受惠的还是老百姓,不是吗?

( 7,993 字 )

附注 :

1. 中国高中历史教科书 《 历史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 第一单元。
2. 李玉福 《 秦汉制度史论 》(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 页 86。
3. 李玉福 《 秦汉制度史论 》(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 页 112。
4. 《 史记 . 秦始皇本纪 》
5. 张德苏 < 秦朝时期儒家伦理的潜流 > ,《 理论学刊 》2006年02期
6. 何世鼎,王万盈 ( 论文 :《 2004年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述评 》)
7. 《 史记 》《 正义 》释“ 依古以来” 为“ 依古以来典法行之”。
8. 丁毅华 ( 论文 :《 秦俑秦文化研究 . 秦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 》)
9. 袁仲一 《 秦始皇陵考古研究 》 ( 陕西 :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 页47
10. 《 秦文化论丛 》第3辑,(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 ),页 67-72。
11. 黄仁宇 《 新时代的历史观 》(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 ), 页 12。
12. 《 史记 . 萧相国世家 》
13. 《 汉书 . 刑法志 》
14. 曹旅宁 《 秦律新探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 页 270。
15. 曹旅宁 《 秦律新探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 页 294。
16. 高亨注译 《 商君书注释.说民第五 》
17. 《 史记 . 高祖本纪 》
18. 《 新书 . 过秦论中 》
19. 《 汉书 . 刑法志 》
20. 《 汉书 . 刑法志 》
21. 罗贯中 《 三国演义 》(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 页 332。
22. 《 汉书 . 贾谊传 》
23. 程树德 《 九朝律考 》( 中华书局,1963 ), 页 164。
24. 《 史记 . 平淮书 》
25. 《 史记 . 秦始皇本纪 》

书目 :

1. 曹旅宁 《 秦律新探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
2. 王绍东 《 秦朝兴亡的文化探讨 》(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 )
3. 张大可 《 史记新注 ( 一 ) 》 ( 北京 : 华文出版社,2000 )
4. 李玉福 《 秦汉制度史论 》 ( 济南 :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
5. 林剑鸣 《 秦汉史 》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
6. 罗贯中 《 三国演义 》(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
7. 吕思勉 《 秦汉史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
8. 翦伯赞 《 秦汉史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
9. 白寿彝总主编 《 中国通史 》第四卷(上册)( 上海 : 人民出版社,1988-1989 )
10. 黄清连主编 《 制度与国家 》( 北京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
11. 中国高中历史教科书 《 历史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
12. 张德苏 < 秦朝时期儒家伦理的潜流 > ,《 理论学刊 》2006年02期
13. 何世鼎,王万盈 ( 论文 :《 2004年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述评 》)
14. 丁毅华 ( 论文 :《 秦俑秦文化研究 . 秦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 》)
15. 袁仲一 《 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 》( 陕西 :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

CH1101E : 汉学导论

这是我 CH1101E : 汉学导论 的作业,
作完之后好有满足感.
在这里和大家共勉之...

中国的诗和画由来已久,各有各的精彩。诗与画的结合,能将人们带入更深的境界。画将实境刻画出来,让人一目了然 ; 诗将虚境一一呈现,使人听出画的弦外之音。很多时候,画将一个作者想表达的环境呈现出来 ; 诗则从中另建新境,对画有更深层的说明,成为画的点缀。所以,诗和画是相辅相成的。只要描写得当,绝对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其中,题画诗是诗画结合最常见的例子。在本文中,笔者将以题画诗为主,分析中国诗歌对画的描写。

" 岁寒三友 " 可说是中国画里不可缺少的题材。无论是松、梅还是竹,总会在许多画家的纸上留下不同的痕迹、绽放不同的色彩。中国诗人对于画中的三友,也描写得十分精彩。诗人通常将三友人性化,给予它们不同的性格。

梅在诗人眼中,总是高贵清丽的象征。在朱熹的《 墨梅 》里,他就以 “ 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 ” 来描写水墨画里的梅花在雪地上的英姿,借以讥讽世人趋炎附势的行为。异曲同工的还有王冕的《 墨梅 》。 “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画者不以鲜艳颜色替梅花上色,而只选用墨水画出墨痕。诗人以此来形容高洁端庄的梅花只愿将清气芳香释放在世间,而不以鲜艳的颜色去讨好世人,这与世人好阿谀奉承的作风形成强烈的对比。此外,在管道升、刘基和方孝孺的题画诗里,也都将梅花人性化,给予梅花高洁的气节。从 “ 雪后琼枝懒,霜中玉蕊寒 ” 、“ 一枝清冷月明中 ” 、“ 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许寻常草木知 ” 等句,可以看出梅花在诗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么地高雅 ! 这也就是为什么自视甚高的诗人们总爱以梅花自喻了。

至圣先师孔子曾说过 :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 。在寒冷的冬天,花草树木都凋谢的时候,只有松树毅立不倒。善观察的诗人们,也都以此特性,给予松树坚强、不屈服的性格。李方膺在《 题墨松图 》里,就以松树自比。他借着画里松树错杂盘曲的景色,以 “ 一年一年复一年,根盘节错锁疏烟 ” 来描写送树的苍老,暗喻自己年事已高。最后一句 “ 虎爪龙鳞老更坚 ” 则形容作者老当益壮,就像坚挺的松树一样,不向周围恶劣的环境妥协。

竹,在诗人的妙笔之下,同样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性格。说到竹,就不得不提提郑燮了。郑燮对画竹最有心得, “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 ,可见他对竹的热爱。郑燮诗画俱佳,除了画竹工夫了得,题诗也有很高的造诣。在他心目中,竹子的特征是顽强,是不妥协,更是坚定不移。在《 竹石 》一诗中,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所描写的,就像是个站在青山上,忍受风雨摧残的壮汉。这样的气势,用在瘦弱的竹子上,更能体现它的勇敢、坚强。此外,庞铸在为《 秋风骤雨图 》题诗时,也巧妙地为画中的竹子刻画出勇者无惧的气势。诗人形容竹在秋风骤雨中,始终拥有自己的气势,似乎不被恶劣的环境动摇,就像是全副武装的十万勇士一样,在 “ 弥川急雨暗秋空 ” 中, “ 欲将貔虎战斜风 ” 。

从诗人们对 “ 岁寒三友 ” 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景物除了在画中有不同的呈现,在诗中亦有与众不同的特质。梅的高贵脱俗,松的毅立不倒以及竹的坚定顽强,都像是在诉说着 “世人皆醉我独醒 ” ,给予身处浊流的贪官恶吏当头棒喝。当然,这样的描写能带给人们一种联想,让人们以周围的生态去领悟人生的道理。但是,诗人们用惯了这样的描写,反倒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再念类似的诗歌也是索然无味了。所以,一些诗人在诗情画意的世界里寻寻觅觅,试图寻出不同的描写方式,给予画新的境界,赋予诗新的生命。

在李方膺的《 题画梅 》中,作者一反常态,不再对梅花的端庄典雅做任何描写,却以 “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 来形容梅花报春的美丽情景。梅花生在寒冷的冬季,却是花中最早报春的。作者以春天刚开始时的景色描写,突显梅花的与众不同,而不必再对梅花做任何外在的形容。这样的描写,确实别树一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 题泊时天育骠骑图 》一诗中,黄庭坚对李公麟所画的马采取了极为独特的描写。他以 “ 想见真龙如此笔,蒺藜沙晚草迷川 ” 来形容真马长得和画中的马简直一模一样。这是一种反向的形容,就像是说 “ 某家的父亲长得和孩子很像 ” 。虽然让人啼笑皆非,却不得不佩服诗人的创意。妙极 ! 妙极 !

李东阳在《 梅月图 》中,也以不同的手法来描写景色。他巧妙地将 “ 寒空倒影入清溪 ” 写成 “ 清溪入影倒空寒 ” ,以便与下一句的 “ 月色梅花共一般 ” 压同一个韵。虽然句子都反过来了,但还是将所表达的意境呈现出来。文笔之高,确实不凡。诗中所描绘的梅花极美,与皎洁的月光在吹着暗风、飘着落叶的夜里相伴。月光因为有了梅花的陪伴而显得不那么冷漠,有月光照耀的梅花也多了几分艳丽。细读这首诗,即使没看原画,也已经为画中之景折服了。

如果一幅图能够让鉴赏者百看不厌,那位画家绝对称得上匠心独具。如果能让人仅仅读一首题画诗,就迫不及待地想欣赏原图,那位诗人一定是妙笔生花。高凤翰就是这么一位手握妙笔的诗人。在他的《 石梁飞瀑 》中,虽然只题了短短四句 “ 悬溜曾看走玉虹,香炉峰下驾天风。到今心眼留余响,才一开图耳欲聋 ” ,却足以让读者对画欲窥究竟了。在这首诗中,他采取了与众不同的手法。在诗歌的前两句中,他描写瀑布从高处奔驰而下,就像美丽的白虹垂挂着一样。此外, “ 驾天风 ” 三字所描写的气势,足以和诗仙李白的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相比了。在后两句中,他形容那幅画所绘的瀑布景色,让他留下极深刻的印像。画中瀑布宏观的气势,打在石头上所发出的巨响,足以让他在打开画的瞬间震耳欲聋 !

诗人在为画题诗的时候,未必就一定对画中景物描写。有些时候,诗人反而借此机会对一些绘画的理论加以分析,又或是探讨一些绘画的问题。这样一来,画中所绘即是理论的实践,诗人的理论也可借诗抒发,真是一举两得。

黄庭坚就为《 枯木 》题了四句诗 “ 折冲儒墨阵堂堂,书入颜杨鸿雁行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 。在诗中,他说明了一个画家必需在学识、书法及其它艺术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修养,才能为画创造出更丰富、更不同的意境。就像宋朝名士苏东坡一样,能诗善画,胸有成竹,所以能将枯石生动地呈现在画中。 1

另一诗人赵孟頫也在为枯木题诗的时候,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在《 枯木竹石图 》中,他写到“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诗人认为既然汉字这类象形文字是从观察自然环境所创造出的字体,而绘画又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那书法和绘画的理论一定有相同的地方。所以,他主张应用 “ 飞白 ” 和 “ 籀 ” 两种书法的技巧在石头和画的绘画上。此外,他也认为书法中的 “八法 ” 用于竹的绘画也很适合。 2

张栻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欣赏水墨梅花画后,他并没有对画中的梅花做任何的描写,反而觉得如果为画上的梅花画上叶子,可能会有画龙点睛之效。这是一种对绘画艺术的再思考。这样的诗歌虽然忽略了对画中景物的描写,却创造了新的观点。读者无法从诗解画,却能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绘画的理论。所以,这类诗歌也是有它的存在价值的。

自古以来,人们爱以数词来形容事物。“ 十 ” 总给人一种完整、不缺的感觉。人们常以 “ 十分愉快 ” 或 “ 十全十美 ” 来形容完全拥有一种情感。“ 千 ” 和 “ 万 ” 则用来形容极大的数量,例 : 千军万马,千里迢迢。中国诗人也爱将这种独特的形容用在诗歌方面,使中国诗歌在描写情景时更丰富、更精彩。李白以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来形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诗中所用的 “ 三千 ” 足以形成一种强烈的气势,带给人们想象力的震撼。

在许多题画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数词的影子。在《 题画梅 》中,徐渭就以 “ 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 ” 来描写自己画的梅极为生动,只要东风一吹,许许多多的梅花都开了。倪瓉也在形容王蒙的笔力的时候,用了类似的方法。“ 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中无此君 ” ,作者以 “ 五百 ” 来形容非常长久的时间。由此可见,王蒙是历史上罕见的画家,其笔力之强,可见一斑。此外,唐寅也以 “ 秋水接天三万顷,晚山连树一千重 ” 来描写另一幅画中秋水的宽阔以及树木的茂盛。虽然一幅画不可能容纳三万顷的秋水或一千层的树,诗人这样的形容,确实能带出画中秋水连天、树木层层之境。

中国这块土地,自上古时代开始,就是多事之秋。天灾战乱,社会官场的纷纷扰扰,总让百姓焦头烂额、叫苦连天。或许因为这样,我们的祖先们也都变得悲观了。古人常说 : “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 ,也许就是这样的大环境造成的。身处如此环境的诗人们,时常在欣赏画时触景伤情。因此,他们总爱借着自己锋锐的文笔,对画大做文章,自艾自怜,甚至对那混浊不清的社会痛斥一番。

“ 云里烟村画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这是李唐的倾诉,倾诉遇不到知音,倾诉世人不懂得欣赏他的作品。他的这首诗用词甚浅,像是要让世人都看到他的不满。最后的两句不像是对画的形容,倒像是在对世人发脾气一样。他感叹世人只爱跟随潮流,爱花爱牡丹,却不懂得欣赏他的水墨画。这样的描写,不但引起人们对李唐这幅《 采薇图 》的注意,也反映出南宋时的绘画潮流。

在为《 葡萄 》题的诗里,徐渭写到 “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对葡萄做直接的描写,前两句中他写了自己失意潦倒的一生,后两句中他借明珠以喻葡萄,又自比明珠,诉说自己不被器重,怀材不遇。这样的描写将本来就高贵的葡萄带到了更高的层次,变得和明珠一样的珍贵了。此外,除了道出了诗人的悲哀,这也为葡萄的描写开创了全新的境界。

除了葡萄外,其它画中的物体也在诗人的妙笔下变得栩栩如生。黄庭坚在为李公麟所画的《 揩痒虎 》题诗时写到 “ 猛虎肉醉初醒时,揩磨苛痒风助威。枯楠未觉草先低,木末应有行人知。” 诗人对画中的老虎观察入微,描写了老虎醉醒时揩磨苛痒的情景。此外,在风的衬托下,老虎的威风凛凛马上在读者的脑海中浮现。后两句将老虎出现猎食前 “ 山雨欲来风满楼 ” 的情景描写得相当不错,以人们对老虎的高度戒备衬托出老虎的可怕。

元代诗人揭溪斯在描写画中鸭子的时候,使用了极简单的描写,使得画中可爱的鸭子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 春草细还生,春雏养渐成。茸茸毛色起,应解自呼名。” 诗中,作者尝试以一个小童的角度来描写鸭子,鸭子也因此变得自然、简单。没有复杂的形容,没有繁琐的动作,画中的小鸭慢慢长大,变得美丽了,柔软细密的毛发渐渐形成。这样的诗配上原画,肯定能将读者的思绪带到好远好远,回到了小时候无忧无虑的小天地。这类描写在诗歌中并不多见,所以更显得珍贵了。

通常,诗人在替画题诗时,总会加入自己的想法或借着画的题材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中国的题画诗中也有一些是纯写画的。这类诗不对画外的事物做任何的描写,只尝试对画中所绘做更仔细的剖析,将画家所要表达的,用文字表现出来。简单来说,就是 “ 画言诗,诗言画 ” 。

晁补为苏轼的《 塔山对雨图 》题诗时写到 “ 竹杖草履步苍苔,山上独亭四牗开。烟雨蒙蒙溪水急,小篷时转碧湾来 ” 。在诗中,作者对苏轼画中几乎所有的景物都做了描写 : 穿着草鞋走过的青苔、山上的小亭子、朦胧的细雨、水流甚急的小溪、以及正在行驶的小船,都在诗里出现了。这首诗将画中的意境体现出来,即使单独念诵,也可以体会到画中的美丽景色。

此外,诗人也在作题画诗时,尝试用典。一来节省用字,二来能以比较不直接的方式,将欲言之事表现出来。这虽然苦了不了解典故的读者,却不失为特别、婉转的表达方式。清代画家吴历就在《 白傅湓江图 》中题到 “ 逐臣送客本多伤,不待琵琶已断肠。堪叹青衫几许泪,令人写得笔凄凉 ” 。作者以白居易的际遇为题材,对拥有相同遭遇的朋友予以同情。诗中的青衫就是以用典的方式来讲述白居易当时的官位。唐朝八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而九品官则是九品中正制里地位最低的官位。因此, 诗中的青衫是形容白居易的怀材不遇。用典虽好,但如果读者不明其意,诗中的青衫变成了一件普通的青衣服,诗失去了意义,作者的苦心也就白费了。 3

中国诗歌对于画的描写,绝对是丰富多彩的。诗人所用之描写,时而跳脱画面,时而紧紧想联,时而深奥幽远,时而浅白实际。对于数词的完美运用,夸张但不失真的形容,以及对于大自然的细微观察等等,都使得中国诗情画意的世界更精彩,达到更高的境界。诗与画的结合,让中国两种不同的艺术得到完美的融合,创造出艺术的新气象。看来,书画不止同源,即使合二为一,也可以是圆。像圆一样完美、一样圆滑,没有暇疵...

( 4,980 字 )

附注 :

1. 丁炳启《 题画诗绝句百首赏析 》( 北京 : 语文出版社,1985 ), 页 14。
2. 丁炳启《 题画诗绝句百首赏析 》( 北京 : 语文出版社,1985 ), 页 35。
3. 丁炳启《 题画诗绝句百首赏析 》( 北京 : 语文出版社,1985 ), 页 86。

书目 :

1. 丁炳启《 题画诗绝句百首赏析 》( 北京 : 语文出版社,1985 )
2. 孔寿山《 唐朝题画诗注 》( 成都 : 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 )

27.3.07

我又回来了...

我又回来了...

我知道我放不下 BLOGGING.
好像只有 BLOGGING
可以让我找回一丁点的自信.
因为在这里,
我写了算.
没有人评估我的 BLOG,
我永远都是 A+ 的.
啦啦啦 !

这个 BLOG 还是叫做 " 寂寞码头 " ,
因为它带给我许多的回忆.
如果你不知道,
它其实是我的第一首创作.

现在, < 遇见你 > 也变得很重要了,
因为它被收录在新谣的专辑 < 寻 > .

两首歌都很有意义,
所以我以 " 寂寞码头 " 为这个 BLOG 命名,
播放 < 遇见你 >.
这样,能够提醒我,
不能忘了寂寞码头时代 ( 2003 ) ,
佩伶和 MARGARET 她们给予我的鼓励.
也要珍惜遇见你时代 ( 2006 ) ,
因为它将我和新谣紧紧联系在一起.

一路上有你们陪伴,
真好...